admin 发表于 2016-10-31 22:09:45

何仁转载:别让这些“慈善奇葩”在中国存在

据澎湃新闻报道,一名乳腺癌患者的子女称,家中为母亲治病几乎花光了所有积蓄,后续治疗每月需五六万元,因此在“轻松筹”上发起了30万元的众筹求助项目,并很快筹到逾2万元。随后,苏州市立医院东区院称:该患者在其医院实际花费治疗总费用1.7万元,医保报销之后,自费仅6383.07元,且主治医生预测未来医疗费用仅5万元左右。
在“轻松筹”上,这样的案例并不鲜见,上个月就有人为父亲治病募款数万元,几天之后,在朋友圈发全家去新加坡旅游的照片;从去年5月开始,网友“午后狂睡_Silent”持续爆料类似案例,大多发生在“轻松筹”之上。
“轻松筹”鼓励不少“知道分子”加入了网络乞讨的行列?这其中自然是刀光剑影,真假难辨。究竟是什么原因让“轻松筹”充斥网络乞讨?
仔细观察,“轻松筹”上捐款的传播路径基本上是从“杀熟”开始。首先“苦主”身边的“熟人”被感动,感动后就开始站出来证明,而证明最后的落脚点就是我捐钱了,你们也捐点吧。因为有“熟人”背书,反正钱也不多,于是“捐一点”又继续转发,继续背书。所以,在“轻松筹”上,真正的穷人筹款可能颗粒无收,而社会交际广的人差不多都能做到“日进万金”。
“捐钱”、“背书”、“转发”,看上去感觉很慈善,很公益,实际上是非常不负责任和自以为是的举动。但是,很多人乐此不疲,且所向披靡。他们深知,如果遇上“较真”的人发现其中的破绽,一群“帮亲不帮理”的人就会“自带干粮”站出来说好话,其结果大多不了了之。
慈善公益是一件很严肃、也很专业的事情,不仅要求人有良好的道德品质,还需要有专业的能力和素养。号召人人都可以参与的“公益”,其实是把“慈善公益”落脚到“捐钱”这么一件“入门”的事情。我同意某人不太雅观的说法,“光凭感动做事跟光凭性冲动交配一样,毫无爱意可言。”
@午后狂睡_Silent曾经发文《轻松筹——— 另类发家致富手段(二)》一文,通过大量的截图披露了陈建安为新婚的“尿毒症”妻子涂苗苗发起网络筹款,筹得巨款后,男女双方亲友团在网络公开对骂,男方质疑女方婚前隐瞒病史,要求女方家属配型捐肾;女方坚持认为捐肾不安全,要求采用保守的中医治疗,甚至在“轻松筹”上另外发起捐款,单独筹款。这些都是突然把大量资金注入到一个家庭,打破这个家庭固有的平衡和社会生态之后,带来的不可预知的影响,这种影响往往是坏处多,好处少。
在慈善公益社会成熟的地区,个人对个人的慈善行为并不多见,社会对个人的慈善行为大多是被禁止的。个人对个人的慈善公益行为,很容易因为对慈善公益的实际操作不专业甚至根本不了解,给受助人带来多方面的负面影响。社会对个人的慈善行为之所以被禁止,是因为公益指不特定多数人的利益,故不得为特定个人发起劝募或实施公共救助。
2013年6月,台湾东森电视台主持人俞娴17岁的女儿润润身患罕见病,在网上发起“抢救润润,台湾人民动起来”劝募行动,后被人举报,涉嫌违反“公益劝募条例”及相关规定,官方要求依法向社会公众返还非法劝募所得善款1000多万元新台币。
社会慈善资源属于这个社会的每一个人,这些资源应该以多数人的利益为主导来获得。任何人都不能利用自己的社会身份影响公众,为某一个特定的自然人谋福利,这种行为破坏的是社会公平与公正,积德行善不是带着一腔热情、捏着一把钞票就可以做的事情。
“大病救助”这个被众多筹款平台、慈善公益基金会、N GO以及慈善小清新追捧的公益类别,参与的人和机构是越来越多,几乎和需要救助的人实现了同步增长,完美演绎了“越帮越穷”的社会现实。还有一点显而易见的是“大病救助”作为中国慈善公益的筹款明星,不但没有解决社会中的“医疗困境”,而且在制造着“社会救助困境”。
就在一些人为爱心被骗气愤不已的时候,“轻松筹”已经有超过126万个筹款项目,有1.07亿人参与。根据《齐鲁晚报》今年5月的报道,截至2016年2月,从第一例“白血病爱心众筹”开始,“轻松筹”筹款约187522653元,轻松筹平台收取手续费超过375万元。
对于@午后狂睡_Silent的质疑,“轻松筹”也有抓住问题关键点的轻松回应。“轻松筹”说:“大家可以轻松参与举报,对于被举报的项目在处理期间我们会冻结资金,直到消除误解,项目才会解冻。如果没有,我们会把钱原路退回。”
“轻松筹”从“捐款”中抽成2%,把自己的收入和筹款多少“挂钩”的做法就决定了只要能筹到钱,什么社会互助的公平公正,什么筹款金额的专业判断等都可能变得不重要了。事实上,在“轻松筹”的机制中,客观上会鼓励“苦主”把金额加大多筹款,“苦主”筹款目标越大,“轻松筹”账户里沉淀资金就越多;“轻松筹”对“乱搞”的苦主来者不拒,一旦项目被人“举报”,“轻松筹”就可以冻结项目,项目筹集到的资金又成了“零成本”的“沉淀资金”。“轻松筹”貌似严格的管理后面,事实上是鼓励“群众骗群众”和“群众斗群众”的组合版。
健康与疾病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,无论是比尔·盖茨还是扎克伯格都致力于通过推动新疫苗和新疗法的开发,降低贫困家庭的医疗负担,来大幅减少不平等的现象。然而,“轻松筹”知道,中国有太多沉浸在“感动”中的人们,并不愿意去做这样有价值的事情。他们或是被“跪求好心人救救孩子”、“宝贝被烫伤,希望大家帮一把”这样的标题所感动,或是被自己的善行感动,很难看到或者说是看到了也不愿意去承担这些责任,因为解决权利不平等的问题实在太大太难了,还是张嘴就给宿迁“换肾家庭”100万元,更简单更直接更能满足参与“积德行善”的焦虑感。
要知道,慈善公益不是捐钱那么容易,大病救助也不是缺钱那么简单,富可敌国的乔布斯也一样死于疾病。如果社会的爱心还是那么粗暴而骄傲无知,“轻松筹”和“大病救助”定会作为“施爱与被骗”的“慈善奇葩”在中国存在下来,用来哺育那些泛滥的爱心。
“上当受骗,你心甘情愿”,我用这句话来评论那些“滥爱者”的行为作为结尾。何仁转载自澎湃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何仁转载:别让这些“慈善奇葩”在中国存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