纠结,是面临两难局面,不知作何选择时的心理状态。司马迁在著名的《报任安书》中描写这种纠结状态道:“是以肠一日而九回,居则忽忽若有所亡,出则不知其所往。”进退失据,方寸大乱,是纠结者的行为特征。
然而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。所以动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”没经过纠结状态的人,不懂得成大事之艰辛。要成大事之人,如果摆脱不了纠结状态,终究难以凤凰涅槃。
专注当下,心无挂碍纠结来自何处?很多时候是来自对过去的留恋,以及对未来的恐惧。
如果在过去成功过,则成功的经验会阻碍现在的发展。因为人经常会想:现在换种方法,还会不会成功了呢?如果过去失败过,失败的感觉同样窒碍现在的奋进,因为人还是会想:现在换种方法,要是再失败了怎么办?
《金刚经》中说:“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。” 这就是说,未来发生的事情,我根本就不迎上去想它;当下正在做的事情,不让它杂乱,要做什么就专心做什么;当这件事情过去了,我绝不留恋它。
为人处世,有时候并不需要“目光远大”,其实“鼠目寸光”也无妨,把眼下该办的事办好。这样,许多矛盾都会在你往前走的过程当中自然化解掉。
制心一处,以诚做事如何专注当下?诚心而已。以诚心待人处事,不计较吃不吃亏,直抵事物核心,很多纠结都可以解开。
曾国藩曾经问李鸿章:“你跟外国人打交道,打算用什么方法?”李鸿章说:“我跟他们打痞子腔,跟他们耍无赖。”曾国藩说:“不好,你要跟他们用一个‘诚’字。只要你用一个‘诚’字,该怎样就怎样,对方就不会欺负你;即使他欺负你,那也只是实力差距带来的正常结果,总比你耍无赖、使巧计,最后吃一个大大的暗亏要好得多。”
同治九年,两江总督马新贻遇刺。慈禧怀疑是曾国藩和他的湘军干的,于是把他叫来,阴阳怪气地问:“此事甚奇呀!”曾国藩回答得非常简单:“我也觉得此事甚奇。”一个字也不多说,完全不跟老佛爷辩解。权倾朝野如慈禧,也拿他没办法。
诚心的意思,就是处理眼下这一件事,不必考虑周边的第二层、第三层博弈关系,这反而能在一团乱麻的乱局、变局之中,做好事情。
吾之所往,一以贯之纠结的状态是考验人的意志的时候,人的意志有多强,取决于他对自己理想有多坚持。子曰:“吾道一以贯之。”自己的“道”能坚持到底,任何纠结都能贯穿破解。
大导演李安成名之前当了六年的“家庭煮夫”,一家生计全靠妻子的微薄收入维系。他后来说:“如果我有日本武士的气节,早该切腹自杀了。”可是纠结的日子并没有使他自杀,让他坚持的是他坚如磐石的电影梦。
小人物在对待纠结时,往往谈现实,因此这也不行,那也不行;而大人物在对待纠结时,喜欢谈理想,因此再大的纠结也不过是成长路上的一道阶梯。
有理想的人,没空理会纠结,只以一份诚心对待自己的事业,以脚踏实地的努力将当下的事做好,一步一步渡到理想的彼岸。
所谓纠结,是人的心内事;所谓事业,是人的身外物。纠不纠结,存乎一心;成大事否,随人评说。人活在世上,能做到不纠结的,本身就是一桩大事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