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是第37个 “国际志愿者日” 让我们来聊聊 志愿者那些事
一
时光穿梭回两千多年前,一位叫樊迟的学生问孔子,什么是仁?孔子回答:“爱人”。
比孔子小了100多岁的孟子,曾教诲一位君主仁治之道: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”。
“病人之病,忧人之忧”,这是比孟子小了1000多岁的白居易说的话,其共情关怀与孟子如出一辙。
志愿者、义工,这些名称都是舶来品。而志愿精神不是舶来品,一直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里,直抵这个古老民族的精神内核。在历史的长河里,它有时叫“仁“,有时叫”义”,有时叫”学雷锋,做好事“。乐善好施、扶危济困、安老救孤、赈灾施医,志愿精神从未远离。
资料图。来源:视觉安徽
人,从来都不是孤独的存在。志愿精神的起点,是每个人心头的一点暖。向困境之人伸出援手,心头的一点暖就变成握在手心的一点暖。
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、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。志愿精神,始于心动,成于行动。
二
我为什么要当志愿者?
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答案。但有一点可以肯定,当志愿者,如果仅是单方面的奉献与付出,难以长久。成为志愿者,其实有着丰盈的回报,这回报,不能用金钱衡量。
回报一:有归属感 人必须生活在群体之中,心里才安生。合肥市包河区云海社区一位全职妈妈,以前总觉得切断了与社会的联系,心里有点恓惶。直到参加了社区里的志愿服务队,大部分成员都是宝妈,大家组织起来,为孩子的成长开展了很多志愿服务项目,护了别人的孩子,也护了自己的孩子。全职妈妈的心里变得充实,就像是找到“组织”了。
回报二:有快乐感 滁州龙池社区一群“吃货”组了个烘焙社团,炸麻花、包饺子、做寿司、做披萨、烤蛋糕,原本不相识的人在一起愉快了口腹,增进了感情交流,凝聚力与日俱增。社团经常带着自己制作的美食上门慰问孤寡、残障、失独老人,累计服务了3850人次,其乐融融。
回报三:有成就感 树活一张皮,人活一张脸,所谓面子,就是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的综合,做好事能增加社会对自己的正向评价。房山蓝天救援队的陈队长不仅自己热爱志愿者的身份,还成功引导了40多个曾经误入歧途的人学习救援技能,参与志愿服务,让他们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。
资料图。来源:视觉安徽
回报四:自我成长 长丰县的红莓姐姐乡村女性成长计划,开设通识+才艺+技能三大课程,通过唤醒式和自我提升式的成长教育体系,为乡村女性打开障碍。一批“红莓姐姐”受益于这项志愿服务,提升技能,开阔眼界,乘风破浪。在学习中成长起来的乡村女性,自己也加入了志愿者行列,向更多的人传授技能。
三
一个鲜明的感受,就是志愿服务这些年来越来越向专业化、精细化方向发展,成为基层社会治理中不可或缺的力量。
加入靠激情,成事靠专业。各种专业化的志愿服务不断冒出来,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。
资料图。来源:视觉安徽
关爱老龄人口,可不止于送饭、陪伴,需要志愿者具备专业的护理知识。
呵护青少年成长,要懂心理常识,能够帮助一些问题孩子打开心结。
刚刚获得安徽省巾帼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一等奖的宁国义工“益爱天使”儿童性教育项目,就是由专业教师及志愿者开展教育与活动,其专业水准获得社会认可。
持续提高服务的精准化、专业化水平,志愿服务才能不断适应经济分工越来越复杂、社会治理越来越精细的趋势。
再一个鲜明的感受,就是组织化太重要了。抱团,才能取暖,志愿服务组织的壮大,才能让志愿服务行稳致远。志愿服务组织,对于困难人群是一种新的救助模式,对于普通群众是一种新的服务模式。志愿服务组织,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交往机会,重拾熟人社会的邻里温情,形成三社联动(社区、社工、社会组织)、双工互动(社工、义工)的社会治理模式。
资料图。来源:视觉安徽
截至2022年3月份,全国有约2.22亿注册志愿者、约123万个志愿服务队伍、约902万个志愿项目。他们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着价值引领、道德塑造、矛盾化解、民生服务等多种功能。
第三个鲜明的感受,就是志愿服务正朝着项目化运作前进。比如获得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的“鸟线和谐·筑梦家园”护线爱鸟志愿服务项目,由国网池州供电公司发起并实施,建立了“爱护、救护、巡护、守护”和“基地化、专业化、品牌化”工作体系。
合肥高铁南站的“防疫在南站”项目,由“社团+社工+志愿者”三位一体联动,针对站区疫情防控需要,分模块实行站区疫情防控项目化运转,志愿服务时长达57.4万小时,为战“疫”提供坚强保障。
芜湖市有个志愿服务组织名叫“微芒”,寓意是每个志愿者都是流萤微芒,但聚集在一起,就成为亿万星河,光辉灿烂。
为什么赠人玫瑰,手有余香?因为手上的玫瑰送出去了,心里的玫瑰在绽放。帮助他人的同时,成就了更好的自己。
今天,让我们向志愿者致敬。 出品:安徽日报聊聊正事融媒体工作室
|